close
近年來,很多人只要談到習慣,都會提到《原子習慣》這本書,讓我好奇已久,剛好今年跨年前一天朋友開了場讀書會,讓我得以一窺原子習慣的魅力。
書中提及習慣沒有好壞之分,因為對於人來說能量很珍貴,必須要有效率的使用,才可以滿足人們追求的最小努力原則(即省時,省力)。
這讓我想到很多互動與相處的習慣,不也是如此被養成的嗎,
像是我爸媽的互動,不論是整理家裡或是外出買東西,我媽老是會說「你爸叫不動啦」,然後媽媽就自己扛下來,而直接省略叫我爸做的步驟,因為跟我爸的溝通比起來,我想直接做會是對我媽比較省時又省力的方式。
但這是好習慣嗎?以我媽的立場出發,我想這不是好習慣,不僅讓媽媽做的很累,也對爸媽的關係沒有幫助。
需要透過自我覺察和檢視,來確定那些習慣該保留,那些習慣該調整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而習慣怎麼調整?
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改變身份認同(由內而外)。逐一檢視對於我渴望的身份認同,我這個習慣投贊成票還是反對票。
舉我爸媽的例子,我媽如果要改變習慣,就不能只是告訴自己「不要再自己單獨做」或是認為「這個家只有我能做」,而是要給予自己新的身份認同「我跟老公都是家的一份子」。
下次再有要做的家事,想想如果我和老公都是家的一份子,可以給老公做些什麼。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社工師走跳日誌 的頭像
    社工師走跳日誌

    社工師走跳日誌

    社工師走跳日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