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2歲的金馬影后加上過動症議題,勾動我對這部電影的好奇,然而看完電影的當下卻有種“就這樣”?!的感覺,好奇想問然後呢?結果呢?

後續沉澱了半天,再細細回味電影中的細節,才有種這就是日常的感覺,感受到貼近現實人生的無奈,現實往往就是在一次次的事件中起伏,不知道何時到頭。

所以,也想藉這部電影分享更多“小曉”們及其家人會面臨到的處境,期待更多人的看見理解,也讓社會更多的接納和善意。

(以下恐暴雷,還沒看電影的朋友自行決定是否往下唷!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1、電影會結束,現實遇上了卻擺脫不了

面對有過動症或是其他身心議題的家人,我們難以透過理性言語溝通,生氣斥責也不見得有效,藥物控制看似是一個有效的介入法,病人卻往往不認為自己有病或是不願意服藥,看病服藥治療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過程,放在身心疾病的病人身上,往往成為諜對諜或是引發衝突的原因,一次次消磨照顧者的耐心。

而且即便都遵守醫囑,病人還是有可能因外界刺激或是天氣變化等因素發作,讓照顧者衍生無力感,想要逃避,有時亦會感到生氣憤怒,甚或極端者想要一起去死或將病人送走,眼不見為淨。

2、媽媽不只是母親,也是自己

劇中不時可以看見媽媽在母親和自己的角色中轉換,當媽媽需要不斷為了孩子犧牲自己,無法持續擔任鋼琴老師,晚上想睡不能睡覺等,又要面對外界加添在其身上對於理想媽媽的想像時,媽媽心中的壓力,苦悶無處宣洩,累積到一定程度,要馬爆發出來在孩子身上,就像劇中媽媽抓著小曉稱“要玩三天三夜,不能睡覺”,要馬反噬自己,自殘或是自殺舉動。

3、想愛卻不知如何靠近之矛盾

媽媽明知小曉可能不會有太好的反應,仍多次嘗試跟小曉溝通,不斷釋出善意,並希望自己的嘗試能實際改善雙方的關係,但當結果不如預期,小曉不願回應時,受挫的媽媽又難以控制自己情緒,導致小曉衝下車在雨中打自己時。

另外,媽媽看到跟老師互動的很開心的小曉,也想要效法,卻狠狠的被拒絕,這些生活日常都不斷打擊媽媽,雙方關係就在又愛又恨中拉扯。

4、社會有愛,但亦有其限度

從一開始小曉電動聲音響徹整個課堂,同學及老師當下都未有反應,就傳遞出這是種“日常”,勢必經過一番努力和處理。

再隨著劇情演進,媽媽片段的提到小曉過去換了兩個學校,主任為難的表示能不開紅單就不開,都可以顯示出學校釋出許多善意和協助。

然而,干擾進展到攻擊他人,且不只一次發生,即便起因為小曉被霸凌的反擊,仍再再挑戰班上家長們的底限,何況班上家長一定是以自己孩子安全為主要考量,面對不可控的小曉,擔憂恐懼啟動戰或是逃的防禦機制,便很難持續善意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最後想要引用金馬影后的感言「最後我想要謝謝小曉這個角色,她真的很不容易,向跟她還有像小曉一樣特別的人說,繼續加油,保持善良,事情會愈來愈好的。」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社工師走跳日誌 的頭像
    社工師走跳日誌

    社工師走跳日誌

    社工師走跳日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