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最近在閱讀家族治療的相關書籍,在薩提爾學派李維榕老師的«家族舞蹈系列叢書-成長之舞»中提及:
家族治療理論家包文(Murray Bowen)的三角理論–每當一個兩人系統遇到問題時,就會自然把第三者扯入他們系統中,作用是減輕兩人間的情緒衝擊。
這恰恰好就驗證在我最近服務的個案中(為了保護個案隱私和權利,本文中的個資經過改編,如有雷同純屬巧合。)
妻子筱諭從進門開始已經滔滔不斷抱怨先生瀚成進一個小時,小至瀚成的生活習慣,像是回家不將鞋子擺好,髒衣服只丟在椅子上,大至瀚成的人生規劃,像是瀚成花錢不經思考,沒有存錢的習慣,也對未來沒有明確的想法等。
我第一個直覺認為筱諭這趟來是針對夫妻關係而來的,然而細問筱諭的需求,筱諭卻冒出一句讓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話語,⎡我是希望能讓孩子好好睡覺。⎦
原來筱諭和瀚成結婚八年,有一個可愛的女兒淇淇,筱諭每次只要看不慣瀚成的做法,開始碎碎念瀚成,瀚成因不滿筱諭,便會對筱諭動手,企圖讓筱諭閉嘴,且瀚成知道筱諭十分疼愛女兒,每次對筱諭動手後,便會再把女兒叫來對著女兒辱罵筱諭的不是,即便半夜也是如此,加上兩人常常吵架,弄的女兒小小年紀,臉上掛著兩個大大的熊貓眼。
而最近一次的衝突起因源自瀚成為了常喊肚子痛,胃腸不好的筱諭買了五萬元的營養食品,要讓筱諭調養身體,不料節儉的筱諭卻只看到瀚成花了五萬元費用,看不到瀚成重視筱諭的心意,跟瀚成因爲退貨問題而發生爭吵,連累已經入睡的淇淇,被莫名其妙罵了一頓。
⎡聽起來你幫先生考慮了很多又操心了很多事情,但是先生都沒有改變,讓你很難過,很不能接受吼⎦面對充滿情緒的筱諭,我知道不先處理情緒是沒辦法持續談下去的,所以我先同理了筱諭的情緒。
接著我提出了想法⎡筱諭,你這樣把先生要自我管理的責任都扛在身上,好累好辛苦呀,你要不要試著讓先生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⎦。
然而生活了八年的習慣那是一夕之間可以轉變的,看著面有難色,又準備開始大肆抱怨先生不是的筱諭,放下這件事情談何容易。
於是我轉移焦點到淇淇身上,⎡筱諭,你說你是為了淇淇,你也很清楚知道先生沒事不會去責罵女兒,每次責罵女兒都是因為被你唸,要讓你也不好過才做的,那為了女兒,你可以努力忍住先不要念瀚成嗎?⎦
我觀察著筱諭的表情仍舊有所不甘,我直接切入⎡那我問你,你念完先生,結果有改變嗎?⎦,筱諭回答⎡是沒有,但.....⎦
這次我不等筱諭說完,我緊接著回應⎡對呀,結果沒有改變,那你念先生也只是為了發洩自己情緒的不滿,對結果沒有幫助,反倒害到淇淇,所以答應我,先忍住好嗎?⎦
筱諭最後才很勉強的表示⎡我努力⎦,然而這個努力不會是結束,只是看見孩子被捲入夫妻衝突的第一步,後續還有好長的路要走。
遇到這樣的個案,我內心真的只有感概,口口聲聲說著要保護孩子的筱諭,反倒是讓淇淇受害的幫兇,明知道先生的不滿因其而起,卻仍然為了自己的執著而將孩子捲入,孩子何其無辜,又缺乏因應的方式,成了最大的受害者。
 
 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社工師走跳日誌 的頭像
    社工師走跳日誌

    社工師走跳日誌

    社工師走跳日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